谈谈丧葬礼节摄影背景音乐的应用
音乐能够抒发人的感情,纪录片运用背景音乐配合画面的播放,可以为想要表达的内容作支撑,与观众达到情感认同,正如古人所言,“言之不足故磋叹之,磋叹之不足故歌咏之”。很多用文字无法抒发的感情,用音乐都可以自在地表达出来,带给不同国家、民族、性别、年龄的人们内心深处的感动。
第一,纪录片加入背景音乐就好比穿上了华丽的盛装,使整部片子的格调提升了一个档次。纪录片《新丝绸之路》片头曲《思念与对视》用的是马头琴的音色,搭配宏伟的金黄沙漠图景,萧瑟荒凉的感觉触及到内心深处。
第二,音乐营造片子的气氛,凸显主题,使主题更鲜明更有特点,弥补片子的不足之处,使影片的表达前后联系、通畅。在这方面堪称典范的是2012年《舌尖上的中国》原声音乐大碟,由中国著名青年作曲家阿鲤作曲完成,专辑收录的全是纯音乐,具有交响乐的宏伟磅礴,也有小乐曲一般的曲径通幽,阿鲤将电子音色融入到视频画面中,分层次表现粮食的耕作、丰收,食物的烹调、食用的阶段,农民伯伯生产耕耘粮食、厨师和普通人家烹饪食物的辛苦,记录他们的故事以及平凡中的伟大。
第三,音乐可以参与叙事,当画面情感呈现出某一个顶点的时候,此时恰当地加入音乐,音乐参与叙事就表达出来了。音乐还有远期效应,每当一首与画面相称的音乐进入耳际时,观众也会随之联想到片中的情节画面,引起情感的共鸣。在《帝企鹅日记》中,讲述企鹅群体迁徙孕育新生命的故事,片中的音乐有时急促有时缓和,根据观众的听觉经验,就能预想接下来发生的事情。在((人间世》纪录片中,三个病人在成功做完器官移植手术后,恢复期中恰好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,病人的家属在家里为他们做饭,有炒黄鳝,熬制螂鱼汤,打包带到医院给病人吃,这一幕幕画面配的是欢快祥和的音乐《花好月圆》的伴奏,音乐一响起的瞬间让观众感觉从疾病的痛苦中抽离了出来,与康复的病人一起体会生活的美好,后来三个病人都相继出院了,在家中与家人朋友谈笑言欢,又一遍的《花好月圆》带伴唱的音乐开始了,是上海腔的女声唱的,与此片的拍摄地上海的大背景呼应,这些病人也是上海本地或者周边的居民,这首歌曲搭配的十分贴切,体现出人们对病人重生的欣慰和喜悦。
第四,音乐还具有民族特质,世界上有很多国家和民族,经过岁月的沉淀出现完全不同风格丰富多彩的音乐特点。音乐可以超越国界的语言,如果纪录片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区域色彩和某些针对性,那么将音乐放入之后地域色彩会特别突出。在各国文明的互通中,纪录片有举足轻重的作用,主要以表现民族特色与国家特征的纪录片音乐,最令人印象深刻、直戳人心,并且得到本国受众的喜爱和异国受众的赞许。如法国音乐家Bruno Coulais,配乐主要运用自然的声音和音调,中间穿插温馨的流行音乐和摇滚,科学纪录片《小宇宙》、《迁徙的鸟》音乐占主要内容,具有北欧的风情。在具有科普性质的公益纪录片里,观众可以明显的看到法国人对音乐有十足耐性并使其趋近于完美,他们用欧洲的浪漫音律与美丽的画面结合,将属于自然科学领域的题材拍成了饱含人文主义的颠峰之作。NHK的《故宫三部曲》是S.E.N组合神思者给纪录片《故宫》配乐的精品之作,用音乐表达对中国几千年长河的尊敬,以及对悠久灿烂文明的歌颂,主题曲《PalaceMemories)),根据历史沉浮的变迁和画面的不同改变着节奏,让观众仿佛穿越到了故宫最辉煌的古代,庄严大气之感扑面而来。
纪录片中音乐的作用不可小视,但不能说音乐就是多多益善,依赖音乐,用歌曲来美化纪录片己经行不通了,如果纪录片音乐滥用,最终结果导致主观因素强烈而削弱客观的事实。纪录片音乐使用适当,融入画面,使人不自觉地得受到音乐的影响,以至于没有感到音乐的存在,这才是最完美的配合。这就是人们赞扬的“听不见的音乐”。音乐量少而精彩,运用适宜,与其他的声音音响相互补充,是纪录片音乐的使用准则。
-
上一篇
城市公墓分布随意的特点 -
下一篇
暂无